静波法师:取经不易

图片

在探讨经文之前,让我们来回味唐代义净三藏法师所题的取经诗。义净三藏法师本身就是一个到西域去取经的法师,是非常著名的一位法师。这位法师因为有过这样的亲身的取经感受,他就写了一首西行求法的诗。这首诗的内容是这样的:


“晋宋齐梁唐代间,高僧求法离长安。去人成百归无十,后者安知前者难。路远碧天唯冷结,沙河遮日力疲殚。后贤如未谙斯旨,往往将经容易看。”

图片

这首诗是什么意思呢?


所谓“晋宋齐梁唐代间”,在我们的东晋、西晋、宋、齐、梁、陈,乃至隋唐这一段漫长的时间内,中国的很多高僧,为了探讨佛法的真谛,能够追本溯源,纷纷地到古印度去把佛陀的真经取回来。其中最著名的有法显、义净和玄奘法师。尤其是玄奘法师,大家都清楚为什么?因为在《西游记》里感受到的唐僧那个角色,就是根据玄奘法师的经历改编的。请大家记住:鲁迅先生所说的中国的脊梁——为法忘躯的人,就是我们佛教中的这些人。


所谓“高僧求法离长安”,真正志向远大、愿意为佛教负责,也愿意去探寻佛法真谛的高僧,他们纷纷地离开自己的国土,到我们佛教的发源地古印度,去追求真正的佛法,从而解决佛教徒普度众生的困惑和烦恼。


所谓“去人成百归无十”,前去古印度求法的人如果有一百个人,而归来的人却不到十个。为什么呢?就是因为他们在中途死掉了。他们不是渴死的,就是饿死的,再不就是冻死的。当时,他们求法路途中的环境非常恶劣,要过雪山、沙漠,还有河流。毫无疑问,这些都是有生命危险的地方。很多人因此就死在了旅途之中,他们的壮志并没有能够得到体现就死掉了。回来的人,也就只有百分之七八的样子。

图片

所谓“后者安知前者难”,后人怎么知道前人求法的艰难呢?


所谓“路远碧天唯冷结”,路途遥远,人走在蓝天下、沙漠之中,非常孤独。所谓“唯冷结”,就是气候说变就变。二〇一七年到了新疆,看到了火焰山,那地方真的热得要死。新疆现在的火焰山,是历史遗留下来的遗迹,那里实在太热了。

所谓“砂河遮日力疲殚”,黄沙就像大河一样,弥天遮日,遮住了人们的视线,没有办法看清道路。这个时候,人们在沙漠之中跋涉,拼命地往前走,走得筋疲力尽。有时候,人走着走着就停下来,就死掉了。古人为了求法,如此艰难!


所谓“后贤如未谙斯旨”,如果我们今天闻到佛法的人,自己又不能够去感悟到佛法的真谛。我们虽然得到了佛经,但是没有去读诵、感受,那不是很遗憾吗?


所谓“往往将经容易看”,我们往往认为得到佛经太容易了。有些人攒点钱,印点经,印完了就往寺院里发;发完了之后,就让那些经典去睡觉。这正常吗?想一想我们的义净三藏法师题的这首取经诗,我们难道不是心有所愧吗?这不仅仅是对于我们的居士而言的,对于我们出家人也应该反思和反省,甚至更应该是惭愧,因为我们今天并没有真正深入经藏。

图片

在义净三藏法师的取经诗里,我们应该好好地扪心自问:我今天应该做一点什么?不然的话,生命很快也会完结,无论多么养生!有人说念佛就好了,我们非常佩服你,你能够一心一意地念佛;但是现在又有几个人老老实实念佛呢?实实在在没有几个人。因为我们不甘寂寞,即使学佛,还会带着很多的情绪、习气、是非走进寺院里来,甚至根本不到寺院里来。我们并没有往佛道上会,往往都是往是非上会,会来会去,可以提前告诉大家,我们今天佛教界做的事情太少了。为什么呢?因为我们互相之间内耗,什么你是我非的,把内力消耗掉了。如果我们是真正的佛教徒,应该往佛道上会,不要再闹了,那实在没有意思。


甚至有所谓的佛教徒,受了很多戒,但是依然打妄语、诽谤、诬陷,又有什么意义呢?没有意义。如果你习惯了,那么应该在红尘中、在社会上去混,还有一点儿意思,到寺院里折腾多没劲!你赢了又能怎么样?输了又能如何?我们在给自己定位的时候,有很多很多的无奈,为什么呢?因为我们把精力都用在扯淡上了,而没有真正地用在学佛上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