静波法师:慈云忏主《净土文》释义第二百九十六讲

即一心考物者为禅。

就是一心一意地来思考它,思考什么呢?应该是事物的真相,就是禅了。过去有二程(程颐、程颢)——宋明理学的理学家,提出了格物致知说。二程曾经在自己的的院子种了一片竹林,于是观察这个竹子,每天想啊想啊,风来风去地在动,格竹究道,就是探究这个竹子的真相是什么呢?当然,或许是不得法,后来得病了。我们想说什么呢?格竹究道是什么用意呢?应该是历事炼心的方便。当面对所缘境之际,改变自己心里的执着。因为我们的心里明白竹子:风来了会动,风去了会静。只是想想看,无论是风来了,还是风去了,只要我们分别执着动和静的时候,就是我们认识的局限和狭隘。我们应该怎么样呢?只有我们不住着于动静二元的对立,才是悟入修道境界,才是真正的三昧境界。

什么是三昧?应该是等持,也称等受。对于好坏、男女、高低,都不住着在上边,就是心无所住空性的佛性平等。佛教徒并不是否定外在缘起的好坏、男女、高低,而是我们面对时心里不住着在上边。如果感悟其中,就是不再挂碍,这就叫三昧平等的境界,也称等持。他来了,任他来;他去了,任他去。所谓的不二法门,就是智慧修的境界。因为我们不平等,所以需要调整和改变自己的心。我们也就是在一心究物,一心在那个物上。因为追究它的无所得的真相,所以就是禅。

一境静念即为定。

当我们能够面对这样的境界,如果能够让自己的念头安定下来,不再躁动不安,那么这应该就是定。如果我们能够如如不动,那么任凭什么样的境界,都不会觉得要住在这种不可靠的境界上。如果能够如入禅定,那么我们的往生必定会人人有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