静波法师:从《心经》、《普门品》到《大悲咒》感悟 人生 第七十一讲

可是达摩祖师是在真谛上悟入,只有让梁武帝不执着的福慧双修,才是成就自己彻底解脱的功德无量,只是梁武帝并不接受,一般人更是如此。我们现在的很多人不都是局限和束缚吗?面对空有相即的圆融无碍,我们是不是需要调整和改变呢?

“相反,接受布施或服务的人,则是把对方当成恩人,感谢他的恩德。也就是彼此都要存有奉献、供养、感恩、报恩的心,一方以感恩的心奉献,另一方要以感恩的心来接受。”
那也不能以为:“好了!你布施,你是应该的。”曾经见到过一个出家人,这个出家人让我很失望。人家布施了他,他会说:“活该,他是应该给我的……”我提醒他:“扯蛋!怎么就是应该给你的呢?如果你不穿这身衣服,那么人家欠你什么?只有你穿了这身衣服,人家才会供养你,你不知惭愧啊!”怎么可以这样呢?谁又应该什么呢?因为能施、所施、中间物缘起性空,所以彼此都要感恩。只有这样的话,才是对佛法真的负责了。否则,我们只能是自以为是、一厢情愿了。
“很多人嘴上说是奉献,其实心里却是在投资做生意。”
于是跑到寺院里说:“舍得!舍得!这个投资很好!舍一得万报,这个当然很好。”如果不能明白空性的佛性,那么应该是投资做生意而已。
“比如现在给予了些什么,明天就希望得到一些回报。”
很多人是这样的心理和行为。九四年在佛学院的时候,应邀到唐山讲课,一个人同我讲:“我供了一尊观世音菩萨,我跟他祈求、跟他讲:帮忙干点什么,他竟然不帮我忙,最后我干脆把他锁在柜子里了,他也不管事儿啊?”当时很尴尬,我告诉他:“这不是佛教徒的只问耕耘,不问收获。佛教徒应该改变的是思想、行为、命运,从而改变自己的执着,观世音菩萨恰恰是帮助别人成就自己。比如通过‘照见五蕴皆空’,当下就是‘度一切苦厄’。因为不执着,所以才会有彼此的互动感应。只要你现在有执着,就很难有感应。”因为不理解,所以没有办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