静波法师:从《心经》、《普门品》到《大悲咒》感悟人生 第十四讲

“佛教徒不应该去妄取。”

如果坚持“我管它有没有后遗症呢,我就是要拿来”,那么肯定生命会有痕迹,也就是种子积累。

“如果任何耕耘都会有收获,那么应该成就因缘的因果,一切人、一切事,佛教徒应该心存感恩、感谢。”

是的,我们现在学佛了,首先要感恩佛陀,还要感恩法宝、僧宝,也就是感恩三宝。我也不能例外,这个是回避不了的信仰内容。如果我们感恩三宝,那么就会成就福慧;我们要成就福慧,就必须通过感恩三宝来完成。

“只是,社会上许许多多人的因果、因缘观念是不明确的,权利、义务是不清晰的。”

因为社会上许多人对于权利和责任不清楚,所以坚持自私自利,结果反而为自己带来束缚和困扰。

“对于自私自利,表面上好像为自己带来好处,其实是后患无穷的,并不是真的好事。”

因为自私,社会的人又是普遍自私,而过分自私的人,大家肯定不接受他,所以会带给自己束缚和困扰,也会为他人带来痛苦和灾难。

“如果极端自私了,那么就会不择手段,造成并不利己的后果。”

可见,自私的行为,表面上看起来是占了便宜,实际上却是吃了大亏。

“当我们占便宜的时候,觉得自己舒服:‘我很快乐。’”

佛教徒需要加强对于自己的教育和管理,同时也要教育和影响别人。当然,我们不能勉强教育,比如“牛不饮水强按头”,“我就是要教育你……”别人很难接受这样的思想和行为。我们只能潜移默化。虽然更多的是身教重于言教,但是这应该是另一种可行的教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