静波法师:《普贤行愿品》 偈颂简释第三百五十七讲

    “所谓“我能深入于未来”:意思是说,因为过去、现在、未来原本是一不是三。”

    所以我可以未来处下手,其实就是对过去的延续、对当下的负责。

    “过去、现在、未来,无非一念,无非空性。”

    因为过去、现在、未来是我们自己设定的相对而言,并没有一个实在主宰的过去、现在、未来,也就是没有不变的过去、现在、未来;所以说,我们在感悟过去、现在、未来的过程之中:如果能够做到不执着、不挂碍,那么这种差别界限就被彻底打破了。只是我们一般人虽然明白道理,但是又很难做到这一点。可见,佛教徒学佛,如果人性的东西太过执着,比如贪嗔痴性太过沉重,那么生命的质量只能下沉,而无法上升,更不能成就解脱的慧命。佛教徒学佛,应该是建立在拥有人的生命基础上的慧命解脱。否则,只能是空中楼阁、画饼充饥。面对现实,佛教徒既要改变自己的思想、行为,又不能违背法律、道德、皈依三宝,无非就是莲花出淤泥而染的不即不离。虽然这个修行改变的过程是艰难的,但是这个修行改变的过程又是不可以回避的。

    “迷时有三。”

    当迷惑执着的时候,我们坚持说有实在的过去、现在、未来。

    “悟时是一。”

    当开悟醒来的时候,我们会悟入平等无差别。《妙法莲华经》有:“唯有一佛乘,无二亦无三。”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地观照:只有一,没有二,更没有三。这就是佛法的觉悟。因为分别执着了,所以不仅仅弄出三来了,还弄出六来了……当然是烦恼和生死困扰。当我们弄出五花八门故事的时候,就是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了,最后只能烦恼和生死轮回。佛教徒学佛:就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。只有空性的佛性,我们才能真正的解脱自在。我们观察一个人有没有信仰?或者在佛教的信仰上有没有功夫的时候?就是看他活得是不是担当和自在?是不是对什么东西特别执着和计较?如果既不担当负责,又要什么都去执着和计较,那么我们只能是束缚和挂碍,并没有真正解决自己的心里问题。如果过于执着,就是等于向世俗投降了。如果向世俗投降了,那么就必然烦恼和生死轮回,又怎么能责怪佛菩萨不慈悲自己呢?我们只有认真反省和改变自己,才能彻底悟入:“山穷水尽疑无路,柳暗花明又一村。



注:本文为静波法师讲法录音整理,未经校对,如有不当之处或有好的修改建议请您与我们联系。联系邮箱:396726064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