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即菩萨所持的戒是心地戒品。”
所谓心地戒品,就是我们心里的不执着。因为菩萨戒就是心戒,所以大乘学人要成就菩萨种性:“不生不灭,不常不断,不一不异,不来不出”,这应该是菩萨的种性。意思就是,即:没有生,没有死;没有常,没有断;没有一,没有异;没有来,没有去。如果什么都没有,什么都是假相,那么我们为什么执着?我们为什么不负责任?虽然可以打破和战胜自我,但是菩萨还是要普度众生。如果众生不喜欢这样的,那么菩萨需要恒顺善法而度众生。如果寻找借口任性和胡来,那么并不能证明自己是菩萨。因为菩萨通过利益众生而成就自己,所以菩萨不是自私自利。虽然菩萨不容易践行,但是菩萨的菩提心却可以成就佛道。解脱道相对比较容易,只要自己闭门思过,自己反省自己,持戒清净,就会慢慢地成就了。虽然相对简单,但是却还是不简单。因为真正耐得住孤独和寂寞的人实在很难,所以出离心本身就是与众不同,而人性往往是大致相同。因为心猿意马,所以很难抵抗外界的诱惑。
有些话往往是没有内容的漂亮话,或者是寻找的借口而已,比如:“未成佛道,先结人缘”了;“酒肉穿肠过,佛祖心中留”了……现实有几个真正“不为自己求安乐,但愿众生得离苦”的?因为名实需要相符,所以需量力而行:我究竟适合做什么?就去做点什么。如果不适合自己做干的,就不要勉强,这是脚踏实地而不是好高骛远。
“这是入门的两种方式,都能够达到目标。”
无论解脱还是成佛,我们都可以尝试。
“如果心里清净,那么身体、外在的境界没有不清净的。”
因为我们的心里清净了,所以谁骂我们、赞叹我们,我们都不会计较和挂碍。此时,我们面对外面的境界,就没有不清净的,得失已经无所谓了。所谓的心里清净了,不应该是自己欺骗自己,假装说:“我好像不在乎了。”其实还是很在乎,这都不能是名实相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