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这个因缘,就是佛教徒修习大慈悲心的所缘境。”
如果具备了智慧引发的慈悲,那么就是解脱、往生、成佛的资粮。大家想想看,我们的慈悲修福会白做吗?从来没有白做的任何事情。如果我们只是活在比量的现实世界里,那么当然会不甘心:“那个家伙,我比他强多了……”只是,佛教徒需要对自己的生命和慧命负责任,而不是同人的比较和攀比。大家记住,即使是拯救一个坏人,也是成就我们自己的同体大悲。如果我们不明白本质的空性,只是停留在表相的纠结,那么就会觉得误会和吃亏。如果我们误会和吃亏了,那么我们的信仰就会陷入误区。如此,我们还会有真正的慈悲心吗?当然不会有了。如果我们以为自己的观点就是对的,并且坚持自己的观点,那么我们就会同现实对立或者格格不入。如果自己心外求法,那么就会随波逐流、随境所转了,这并不是佛教的慈悲心。不是偏有,就是偏空;不是沉迷其中,就是随境所转。佛法应该是:有是一边,无是一边,离是二边,行于中道,是为般若波罗蜜。
“如果说没有这样的感悟,那么我们的真正慈悲心就没有办法生起来。”
如果我们看一个人可怜,那也是一种慈悲心,只不过这种慈悲心是比较局限、狭隘的。因为慈悲心的真正建立,是在空性的基础上的,所以慈悲应该是建立在智慧基础上的。比如说:“如果当我看到你痛苦的时候,由此感悟到:本质上你就是我,那么我们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。”如此,我们是不是会百分之百地投入呢?理论上是肯定的,事相上需要训练。如果我是我、你是你,那么你只能帮助我一部分而已,绝对不会有“无缘大慈,同体大悲”的平等。因为观世音菩萨可以,所以没有缘分也没有关系:同体大悲嘛!所谓同体:就是我同你是完全一样的,一个身体:我帮助你就是帮助我自己。如果能够达成这样的共识,那么我们解脱、往生、成佛,应该是没有任何问题的。因为我们缺少这样的慈悲心内容,所以我们抱怨诸佛菩萨不慈悲……只是对照、学习佛菩萨,我们改变了我们自己的认识和行为了吗?如果从来没有过,那么我们凭什么还要抱怨呢?
“因为改变自己就是修慧,培养慈悲就是修福,所以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中,有凶恶的甘露火王。”
而甘露火王很凶恶,凶恶得不得了。
注:本文为静波法师讲法录音整理,未经校对,如有不当之处或有好的修改建议请您与我们联系。联系邮箱:396726064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