静波法师:《普贤行愿品》 偈颂简释第四百九十九讲

    如果文殊菩萨代表智慧、普贤菩萨代表行动的话,那么怎么能说佛教是迷信和躺平呢?佛教是转迷为悟的信仰。觉悟这个词源于佛教,智慧这个词源于佛教,真理这个词源于佛教……谁说佛教是迷信?如果有人说佛教是迷信,除了利用招牌的人欺世盗名外,就是实在对佛教的真实信息并不了解啊!一些人根据个别人的理解和行为,想当然地对佛教产生了误会和误解,我们自身是有责任的。因为不了解而误解,所以应该是迷信。当你真正地了解佛教之后,即使不接受佛教信仰,也会有了理性的思考。当大家都在凑热闹的时候,更要冷静思考。虽然水至清则无鱼,人至察则无徒,但是依教奉行的独立思考还是稀有不易的。尤其是在佛教的末法时代,热闹意味着乌合之众的自我陶醉的欢娱。

     “智行就是般若波罗蜜多。”   

    所谓智行:就是智慧的行动、行为。行为是身口意三业,因为是智慧引导的身口意,所以称为般若波罗蜜。什么是般若波罗蜜?智慧到彼岸,智慧来改变。我们原来是烦恼和生死轮回的,现在则是改变了烦恼和生死轮回。虽然外在还是那样,但是我们的内心却是完全不住。因为改变了执着的心态,所以海阔天空任遨游。就如禅师所说:三十年前修行,见山是山,见水是水;三十年后,见山不是山,见水不是水;开悟之后了,山还是山,水还是水。其实只是改变了自己的心态,于是山和水发生了变化。虽然依然如故,但是内心却了无痕迹。只有我们的心同事物的真相相应默契了,才是真正地解脱烦恼和生死轮回。

     “普修就是在身口意三业方面,完全觉而不迷。”

    你不能说:“我的身体随缘上殿,我的口不念经,我的意业也不能够同步进行。”我们需要身口意三业相应默契。如果我们不是这样的话,那么就不能称为普修。这里的普修,就是身口意三业方面完全地觉而不迷。什么是不执着、不挂碍?不会再像原来那样,说话、做事左右为难、提心吊胆。

    虽然为了考量众生的接受能力,可以遵守相应的规矩和规定,但是我们不会再为迈哪只脚而纠结。我们的身体的行为,因为代表着出家佛教徒或者在家佛教徒的威仪和形象,所以我们需要遵守和恒顺,而不是任性和随便,甚至于嚣张和胡来。

注:本文为静波法师讲法录音整理,未经校对,如有不当之处或有好的修改建议请您与我们联系。联系邮箱:396726064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