静波法师:《楞严经·五十种阴魔》简释第八百四十九讲
再比如我们到了峨眉山,要感悟到普贤菩萨的实践,脚踏实地往前走,永远都要践行“十大愿王”。因为“是日已过,命亦随减,如少水鱼,斯有何乐?当勤精进,如救头然,但念无常,慎勿放逸。”马上行动,时不我待。因为生命的无常、脆弱,所以需要珍惜和行动。再比如我们到了普陀山,要感悟到与人同喜、与人同忧: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。慈能与乐,悲能拔苦。如此,我们朝礼四大名山,必然功德无量。否则,我们看到别人烧香许愿,我们有样学样,只能是结缘,并不是朝山。我们需要感悟的东西实在是太多。演若达多是《楞严经》里一个故事的主人公,大家应该翻一翻、看一看。“演若达多是什么样的人呢?应该是一个聪明人,也是一个愚痴的人。他是一个有头的人,也是一个没有头的人。”为什么说他是一个聪明人呢?他知道照镜子,我们很多人不知道照镜子。为什么说他是愚痴的人呢?他执着自己这个头。他是个有头的人,也是一个没有头的人。因为他自己本身有头,但又认为自己没头到外边寻找。“如果说他是没有头的人,那么你看见了会不会认为他是一个怪物?大家想可以一想。”佛法告诉我们,因为心外求法,所以最终不得解脱。学佛需要内观,每天早晨、晚上三皈依,还要自皈依佛、自皈依法、自皈依僧。如果原来是向外边皈依三宝,那么现在需要自性皈依三宝。这其实就是不让我们心外求法,像演若达多这样的人,最后迷头认影,把自己的头丢掉了,因为到外边去找,所以不是回归内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