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们常常感慨,我们学的佛同别人学的佛怎么就不一样呢?我们努力同对方说了半天,自以为非常用心,却好像对着空气述说,乃至回以:你说的是啥啊?对此,无比惭愧和羞愧……如果他理解的佛陀是那个样子的,我理解的佛陀是这个样子的,那么我们又怎么可能有共识和共鸣呢?佛教徒应该有一个标准:比如皈依三宝,比如《五十种阴魔》等等……我终于发现了我的问题,即使是真理,也要分享给有缘人。否则,我们自己是有问题的。虽然我们依然可以呼吁和呐喊,但是我们不再期望有回应和互动。如果弘法是家务、利生为事业,那么问心无愧就好了。我们不再为说来说去,没有任何效果而耿耿于怀……
“所谓‘十方世界,及与身心’,意思就是:十方的世界和众生的这个身心。” 此时我们六根已经互用了,十方的世界和我们这个身心会怎么样呢? “所谓‘如吠琉璃,内外明彻’,意思就是:就好像青色的琉璃宝一样,里边也可以明彻到外边,外边也可以明彻到里边,玲珑透剔、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” 如果里边可以看到外边,如果外边可以看到里边,那么就完全是通透无碍、一览无余,一下子彻底看明白的。它不是我们现在看任何东西都是朦胧的,里边的人不了解外边,外边的人好奇里面,并不了解里边,于是彼此怀疑和否定对方,怎么可能不是误解、误会、误导呢? “所谓‘名识阴尽’,意思就是:如果到了这种境界,那么这是什么样子呢?就是识阴尽了,五阴完全都尽了,彻底没有了。” 只是我们现在做不到这一点。因为完全通透是不可能,所以在那里猜测,抓耳挠腮、胡思乱想的:里边是什么呢?很多人难免是这样的。今天追求有人过阴了,明天好奇他下地狱了,后天又给人去改什么生死簿子……有人自信地说:“你死,我不让你死,我可以给你改生死簿子……”几乎所有的众生都是好奇的,不上当受骗是不可能的。很多傻子就是随波逐流地跟着别有用心、信口开河地掺和、起哄,结果会怎么样?不但不是在学佛,而且分明是制造烦恼和生死轮回,乃至于是非常低档的轮回。我们还是那句话:信息不对称。如果没有深入经藏,那么何来智慧如海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