静波法师:观修三宝的功德及其意义第三百三十四讲

其实,如果我们做得很好,那么一定可以说自己是佛教徒,一定可以理直气壮,一定可以担当负责。重要的问题是我们做得还不够好,还没有足够的信心和行动。当然了,可能还有其他的一些复杂的因缘。我觉得,重要的因缘是我们自己,而不是外在的境界。
“故名慧无减。”
所以称为智慧无减。
“11)解脱无减:”
这是第十一个不共法。什么是不共啊?因为佛陀和我们不一样,所以是不共,我们需要清楚。如果佛陀和我们一样了,那么我们就不用学佛了。因为不一样,所以我们要学佛。
“佛远离一切执着。”
一般人是不可能的,只有佛陀能远离一切执着。因为我们现在还不能,所以我们往往怀疑佛陀的智慧能力。
“具二种解脱,一者有为解脱。”
第一种是对于有为法不再执着,称有为解脱。
“谓无漏智慧相应之解脱。”
所谓无漏智慧,如果我们拥有了,那么我们对待有为法:生住异灭、好坏、美丑、高低、贵贱、善恶……所有一切分别出来的结果,不再相信。为什么不相信呢?因为它是假的。但是不相信并不意味着我们不接受,我们还是要接受它。别人说:“这个人长得很漂亮。”我们也可以说:“是的,这个人确实长得很漂亮。”别人说:“那个人长得很丑陋。”我们也可以说:“是的,那个人确实长得很丑陋。”因为美和丑的标准是因人而异的,虽然我们随缘着,但是并没有认为那是定法的美丑,即使有也是缘起性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