静波法师:观修三宝的功德及其意义第三百讲

  “他能够利益一切众生,而无利益众生之念。这就是第三念处。”
佛陀利益众生,从来不会说:“我对张三好”,“我对李四好”,佛陀没有这样的分别心。只是众生需要这种分别、执着的感觉,而且是太需要这种分别、执着的感觉。有居士送我个背心,放在那里没有穿,居士总是问我:“那个背心你怎么不穿呢?”
“让我给别人了。”
“那不行……”
“请你不要再给我东西了,如果你再给我东西,那么我还是会送给别人。所以你最好不要给我,因为你这样做等于没有给我。在你眼中那个东西还是你的,所以我不想替你保管。如果给我了,就应该让我有权利支配。你这样做等于把我执又扩大到我们这里来了。”
佛陀利益众生,需要没有利益众生的念头,既没有布施之心,也没有布施的这样的实在相。我们学习《金刚经》说,三轮体空布施,如果有那样的念头,有那么一点点印象,那么应该去学习:能施、所施、中间物是空性的佛性。如此,我们就是在训练自己不再烦恼和生死轮回了。如果我们给人东西,然后又追着人家问,看落到哪里去了,那么说明我们同那个放羊娃是一样的,的确是这样。
   我们只是提醒大家,不要让我执的阴影持续扩大了。虽然有了因缘能够做布施,这样的功德我们赞叹、随喜,但是不要留下后遗症,不要使布施变得狭隘和局限,应该让自己觉悟圆满。觉悟圆满什么呢?就是究竟圆满的成佛,不但不执着我与我所,而且没有一点点有所得的执着。只有这样,才能真正地成佛。
 第十七聚:不忘失法
下面让我们走进二十一聚的第十七聚,也就是第十七种因缘。
“第十七聚,谓不忘失法。”
不忘掉失去法。什么意思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