静波法师:发心助念与临终关怀第九十一讲

    我们很多人要么以为自己不行,要么觉得自己了不起,这两个观点都是可怕的障碍。佛教徒需要避免这两种偏执:妄自菲薄,妄自尊大。佛教徒最容易犯这样的毛病:经常会有强烈的自卑,或者经常觉得自己了不起,这都是错误的。包括法师自己:既不能自卑,也不能骄傲,更不能张扬、张狂,对于自利利他都是无益的。如果我们都不能自信,那么何以理直气壮?如果我们自以为是,到处炫耀表现,那么对于信仰同样是一种伤害,更何况佛教徒怎么可能坚持把自己当回事呢?因为学佛需要打破执着,我们实在是没有什么了不起,所以应该切记切记。

    “我们提倡佛教徒应该具备四安。哪四安呢?即安心、安身、安家、安业。希望大家都能够身体力行地加以实践,在个人安顿身心之余,还要把家庭安顿好。”

    佛教徒心里要安,所谓心安道隆。只有心安了,我们的身体才会安;只有我们心里不烦躁了,我们的身体才会结实。佛教徒只有把自己的家庭安顿好,才有能力去帮忙别人。别是你帮忙别人助念了,自己的家里没有人做饭,最后你回家容易吵架。扪心自问,我们有过这样的经历吗?曾经不止一次地有人来向我控诉。因为居士跑寺院,家里没有安顿好,所以产生了矛盾和误会。只有兼顾彼此的平衡,才能避免麻烦和误解。既然是历事炼心,那么怎么可以不面对、接受、处理、放下呢?如果是冷静和理性的信仰行为,那么必然是良性的互动。

    有人说:“如果不行,那么我把头发剃光可以吗?”请问,把头发剃光做什么?这大冬天的,实在是一点都不凉快啊!虽然我们不反对半路出家,但是所有的后遗症都需要处理和考虑。即使是出家了,也是要担当负责的,并不是把头发剃光了到寺院里混日子。要知道:披了袈裟事更多,责任更大,不但利己,更要利人。《毘尼日用》有“十方一粒米,大如须弥山。吃了不了道,披毛戴角还。”可以不谨慎吗?这个饭容易消化不良。我们每天早晚的功课,早斋、午斋,都需要供养诸佛菩萨,回向给功德施主。不然的话,我们又如何能消化得了呢?不仅如此,我们还要去讲经说法、弘法利生,让更多的人分享、受益于佛法的无常、无我、解脱。只有这样的话,才能心安理得,否则,怎么可能坦然面对呢?

    寺院斋堂又叫五观堂,有一幅对联:“五观若明金汤易化,三心未了滴水难消。”

    这是什么意思呢?



注:本文为静波法师讲法录音整理,未经校对,如有不当之处或有好的修改建议请您与我们联系。联系邮箱:396726064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