静波法师:《佛遗教经》 第三百零六讲

四、经文释义232

    “因为在此处佛陀涅槃时的圣者,无论是所作未办的初果、二果、三果,或者所作已办的第四果,都应该是从有血有肉的人开始修行的结果,所谓的人情世故的关心照样应该具备。”

    我们不应该忽略这一点,完全没有感情的人无法学佛,也不应该称为佛教徒。

    “虽然没有烦恼执着,但是还应该有为了尊重、恭敬、感恩、慈悲、修行等等原因,心中会有不同程度的种种反应。”

        虽然他们的感情因缘比较复杂,但是这种感情是没有执着的游戏,只是为了度众生,只是为了佛法大业的下手处。

    “不应该单纯理解为烦恼,而应该定位是智慧;智慧应该不是冷漠,一定是与人与人之间的关心相适应的。”

         智慧不应该被理解为麻木,也不可以是冷酷,更不应该以为是无情,不应该是这样的内容;而应该是与相互的关照、关心有着直接的关系。从而使人感觉到佛法的入情入理的中道圆融。

    “而只有显见佛法的慈悲与智慧,才能使佛法有它积极的生存的因缘和空间。”

    恒顺众生。

    “因此,在这段经文中看到,所作未办的初果、二果、三果,乃至初入圣道法门的比丘,还是有着真实的悲戚的感受。”

    “佛陀走得实在是太快了,怎么这么快呢?……”这种感觉还是有的。

    “如阿难尊者已经证得了三果,仍然有哭泣的现象。”

    佛陀灭度之后,阿难确实哭得很厉害,尽管他已经证得了三果,他还是有哭泣的表现。

        面对现实,即使是做游戏,或者恒顺众生,我们也不能回避,或者逃避人性世界的缘起现象。这就应该是从世俗谛的人性开始,乃至于最终完成真谛空性的佛果菩提。人性与佛性之间,谁又能够离开谁呢?

    

注:本文为静波法师讲法录音整理,未经校对,如有不当之处或有好的修改建议请您与我们联系。联系邮箱:396726064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