静波法师:《佛遗教经》 第一百六十八讲

四、经文释义94
      有人可下逮住一个施主,让人家干这个干那个,一再地提出要求,直到最后把施主吓跑了,说:“这佛我不能学了……”一旦逮住了就不撒手,人性岂能坚持长久?我们必须彼此互动,要为更多的人考虑,要让他们感觉到“师父并不复杂,佛教是简单的信仰”。我们对施主去着想,施主也会考虑:当真正需要的时候,应当体现出自己的布施心行,这应该是没有困难的互动基础。当我们只为自己着想时,时间久了,都会麻烦。因为大家总会醒来,总有一天会觉得:“师父怎么会贪得无厌、没完没了呢?”
    不为别人考虑,这是非常尴尬的学佛行为。因为我们自己也应该慈悲,慈悲不是别人对自己的,也不是单纯的说教,是对所有人的互动,是言行一致,所以要换位考虑。请记住,当给予的人(施主或者居士),去布施给予我们的过程中,应该是把自己的我执和贪嗔痴也布施了出来,这应该是最好的佛法实践。也就是说,我们把自己的烦恼,把自己的所有障碍也布施了出来。只有这样的布施,才是最好的施者。现在我们把需要或者不需要作为衡量布施的标准,只是布施的表面现象,是对佛法的误解:可以从这里开始,不能从这里结束。接受布施的人,应该感悟到改变我执的彼此受益的佛法实践。这应该是财法二施檀波罗密具足圆满,是彼此的谦卑,而不是傲慢。这应该是佛法布施的法喜充满和功德圆满。如果没有了这个圆满,那么就已经不是佛法了。
    布施是佛教中深刻的佛事。为什么要打斋供众?基本上有一些信徒在打斋供众的过程中,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能够解决自己的问题,就是应该把自己的我执、困惑和烦恼、人生的遭际……通过这样的方式祈愿或者布施出来。由此布施,简化了我执——我的贪欲、执着。此时,人生的命运得到了转移或者改造。很多时候,会发生很多不可思议的感应。    

注:本文为静波法师讲法录音整理,未经校对,如有不当之处或有好的修改建议请您与我们联系。联系邮箱:396726064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