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、经文释义92
“不可以求好而嫌坏。”
佛教徒应当随遇而安、随缘自在;不必在意吃得好、吃得坏,过简单的生活。只要吃得饱就好,只要能够滋养生命就好,只要能够用自己的生命对佛教法实践就好,然后再反馈给更多的人,通过感恩和报恩:同有缘的人,分享佛陀的正法,成就彼此的慈悲和智慧。这应该就是对信仰的担当和负责。此时应该是:穷释子,口称贫,实是身贫道不贫。身心的解脱自在,就是对佛法的真正感悟,应该就是对信仰受益了。可见,当我们没有理由说这个是好的,那个是坏的时候,应该是透过俗谛的假相,悟入到生命的实相真谛了。此时,烦恼和生死已经不再被困扰。
“应当以平等心来接受。”
过去佛教生存的因缘,出家人托钵乞食,托钵时要次第而乞,就是:我拿着一个钵去托钵乞食,我就按着顺序——一家、二家、三家、四家、五家、六家、七家,依次托钵七家。如果认为哪一家最富而越过别的人家到那一家去,就不是佛法。请记住,托钵乞食是在实践打破执着的心:物我平等,贫富无差……不再是平常的要饭人,是有尊严的乞丐:上乞诸佛之理养慧命,下乞众生之食养身命。如此托钵,就是修行,而不是哗众取宠。时代的方式不同了,修心不应该被改变。出家人的每一天,都是活在佛法的修持之中。因为践行没有分别的心,所以遵守规则何妨万物围绕。乞食的过程中,不论那一家有还是没有,都要按着次第去做,这才叫普度众生的佛法。而不是看到谁穷了,专要穷的;或者看到谁富了,专要富的。这些都是不符合佛法的平等心乞食。
现在的佛教徒,做得就不一定是相应的,需要反省和调整:不住贫富,随缘自在,从而不似社会价值观念。当然,佛教不应该拒绝任何一个众生,有钱的人有资格来学佛,没有钱的人一样有资格来学佛,这是普度而不是分别。如果我们仅仅认为:有钱的人有资格学佛,没有钱的人没有资格学佛,那么应该是佛法的迷失和异化。如果我们习惯于人情化、世俗化,那么不是烦恼和生死的解脱自在。佛教徒要面对现实万相差别,完成心里的不住、平等的不二法门:面对表面的现象上,大家完全不同;不住本质的空性上,大家没有差别。
注:本文为静波法师讲法录音整理,未经校对,如有不当之处或有好的修改建议请您与我们联系。联系邮箱:396726064@qq.com
“不可以求好而嫌坏。”
佛教徒应当随遇而安、随缘自在;不必在意吃得好、吃得坏,过简单的生活。只要吃得饱就好,只要能够滋养生命就好,只要能够用自己的生命对佛教法实践就好,然后再反馈给更多的人,通过感恩和报恩:同有缘的人,分享佛陀的正法,成就彼此的慈悲和智慧。这应该就是对信仰的担当和负责。此时应该是:穷释子,口称贫,实是身贫道不贫。身心的解脱自在,就是对佛法的真正感悟,应该就是对信仰受益了。可见,当我们没有理由说这个是好的,那个是坏的时候,应该是透过俗谛的假相,悟入到生命的实相真谛了。此时,烦恼和生死已经不再被困扰。
“应当以平等心来接受。”
过去佛教生存的因缘,出家人托钵乞食,托钵时要次第而乞,就是:我拿着一个钵去托钵乞食,我就按着顺序——一家、二家、三家、四家、五家、六家、七家,依次托钵七家。如果认为哪一家最富而越过别的人家到那一家去,就不是佛法。请记住,托钵乞食是在实践打破执着的心:物我平等,贫富无差……不再是平常的要饭人,是有尊严的乞丐:上乞诸佛之理养慧命,下乞众生之食养身命。如此托钵,就是修行,而不是哗众取宠。时代的方式不同了,修心不应该被改变。出家人的每一天,都是活在佛法的修持之中。因为践行没有分别的心,所以遵守规则何妨万物围绕。乞食的过程中,不论那一家有还是没有,都要按着次第去做,这才叫普度众生的佛法。而不是看到谁穷了,专要穷的;或者看到谁富了,专要富的。这些都是不符合佛法的平等心乞食。
现在的佛教徒,做得就不一定是相应的,需要反省和调整:不住贫富,随缘自在,从而不似社会价值观念。当然,佛教不应该拒绝任何一个众生,有钱的人有资格来学佛,没有钱的人一样有资格来学佛,这是普度而不是分别。如果我们仅仅认为:有钱的人有资格学佛,没有钱的人没有资格学佛,那么应该是佛法的迷失和异化。如果我们习惯于人情化、世俗化,那么不是烦恼和生死的解脱自在。佛教徒要面对现实万相差别,完成心里的不住、平等的不二法门:面对表面的现象上,大家完全不同;不住本质的空性上,大家没有差别。
注:本文为静波法师讲法录音整理,未经校对,如有不当之处或有好的修改建议请您与我们联系。联系邮箱:396726064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