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、经文释义33
有佛教徒受戒完全是为了某些利益才去受戒,我觉得最初也没有错,也许有一天他会变成一种习惯,也就成为解脱自在了。当然,我们都活在一个比量的世界里,常常左顾右盼,去看别人如何,然后自己再去效仿。当别人受戒而不去持戒的时候,我们就会有分别,就会有傲慢和嗔恨,就会说别人的长短。如此对我们自己也是一种伤害。所以我要说,学佛完全是我们自己的事情,受戒也是我们自己的事情,守戒还是我们自己的事情,我们不要去攀比。当我们同别人攀比的时候,我们有一种优越感,这样的受戒没有意义。
“如果能够时时注意、处处持戒,那么就一定会时时解脱,处处解脱。”
我们要注意,每时每刻都要提醒自己,就像比丘常常摸摸自己的头顶,提醒说:“我是个比丘。”因为我是个比丘,所以觉得:“剃除须发,割爱辞亲,息心达本,故名沙门”,时时地提醒自己的时候,就会对自己的身份负责。如果我们常常忘了自己,那就是说,我们虽然表面上是一个出家人,其实已经不是了,已经还俗了。那时,我们已经同世间人都完全一样,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,那么我们只能算是佛法中的贼。戒律就是这样说的:“五千大鬼常遮其前,鬼言大贼。入房舍城邑宅中,鬼复常扫其脚迹。”所谓佛法中贼,那就是我们只是为盗取名闻利养,这应该很麻烦,后患无穷。可见,佛教徒应当:见贤思齐,见不贤而内自醒也。如此,才能:不忘初心,方得始终。
“此波罗提木叉包括出家、在家人的戒条。”
注:本文为静波法师讲法录音整理,未经校对,如有不当之处或有好的修改建议请您与我们联系。联系邮箱:396726064@qq.com
有佛教徒受戒完全是为了某些利益才去受戒,我觉得最初也没有错,也许有一天他会变成一种习惯,也就成为解脱自在了。当然,我们都活在一个比量的世界里,常常左顾右盼,去看别人如何,然后自己再去效仿。当别人受戒而不去持戒的时候,我们就会有分别,就会有傲慢和嗔恨,就会说别人的长短。如此对我们自己也是一种伤害。所以我要说,学佛完全是我们自己的事情,受戒也是我们自己的事情,守戒还是我们自己的事情,我们不要去攀比。当我们同别人攀比的时候,我们有一种优越感,这样的受戒没有意义。
“如果能够时时注意、处处持戒,那么就一定会时时解脱,处处解脱。”
我们要注意,每时每刻都要提醒自己,就像比丘常常摸摸自己的头顶,提醒说:“我是个比丘。”因为我是个比丘,所以觉得:“剃除须发,割爱辞亲,息心达本,故名沙门”,时时地提醒自己的时候,就会对自己的身份负责。如果我们常常忘了自己,那就是说,我们虽然表面上是一个出家人,其实已经不是了,已经还俗了。那时,我们已经同世间人都完全一样,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,那么我们只能算是佛法中的贼。戒律就是这样说的:“五千大鬼常遮其前,鬼言大贼。入房舍城邑宅中,鬼复常扫其脚迹。”所谓佛法中贼,那就是我们只是为盗取名闻利养,这应该很麻烦,后患无穷。可见,佛教徒应当:见贤思齐,见不贤而内自醒也。如此,才能:不忘初心,方得始终。
“此波罗提木叉包括出家、在家人的戒条。”
注:本文为静波法师讲法录音整理,未经校对,如有不当之处或有好的修改建议请您与我们联系。联系邮箱:396726064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