静波法师:佛教对命运的看法第一百零八讲

    更何况法师念经,只是一个需要的缘;根本的因,在于他自己利他的发心。明白吗?因为这个因缘得以佛法具足,缺一不可,所以很多人对于缘起的佛法理解往往是不到位的。于是不是偏有就是偏空,不是偏自就是偏他等二缘对立,而不是不二圆融无碍。       “在部派佛教的‘一切有部’中,又把业分为‘表业’和‘无表业’,认为身业和语业中,能表现在外边,并示予他人的,称为表业。”       比如说我们的身体,我们走路、说话,都能够使别人感受得到,大家都能够看得到的,这个业就称为表业。       “而无法示予他人的,那叫无表业。”       比如众生的心理活动比较微细难测,我们往往不知道别人想了一些什么。比如“人心隔肚皮”,外表怎能看得清?”可见,我们更多的时候同人打交道,心里没有办法猜测到对方是怎么想的?而我们更多的人又都特别好奇,北方人尤其如此。虽然南方人也会对事物好奇,但是却没有北方人这么强烈。为什么呢?因为北方人闲暇的时间比较多,所以会胡思乱想,比如冬天猫冬。一个人待着没有什么事情就琢磨,琢磨张三,琢磨李四,就是不琢磨自己。如果他琢磨自己,那么早就解脱了,也早已不会贫穷。我们因为闲出事和病来了,所以需要信仰和忙起来改变。       “大乘佛教则认为意业于内心有其表示,所以也是表业。”       大乘佛教说我们内心世界里,比如说:身口意三业,何业为主?意业为先。因为我们心里有所想,我们语言就会表达,说出来了,我们行动就带出来了,所以也把它称为表业。       “但是即使是‘无表业’,还是有行为的余势,仍有其作用力。”       虽然是无表业,就是我们的心态,但是我们发现人的行为还是说明了一些问题,所谓言为心声。因为我们说话,我们需要由心,这两者之间不可能分离得很远,所以总是能够通过观察我们的语言和行为来认识和证明。由此就可以看出我们的内心世界是如何思考的。
      

注:本文为静波法师讲法录音整理,未经校对,如有不当之处或有好的修改建议请您与我们联系。联系邮箱:396726064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