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果我们带有戒心去面对人,那么人际关系会有真诚和坦荡吗?应该不会有。如果我们受到的熏陶就是有问题的,那么社会的理想和现实就是悖论的。正如:理想很丰满,现实很骨感。为什么会这样呢?因为理论都是灰色的,而生活之树常青,所以理论和现实需要相应一致,正所谓“知行合一”。毕竟我们都不是活在真空里的,总不能闭着眼睛说瞎话。如果选择人的说和行有了距离,那么谁又可能不面对现实呢?佛教对子女的教育应该是非常的重视,佛陀在《长阿含经》第十一卷中告诉我们,父母教育儿女的标准:“一者制子不听为恶,二者指授示其善处,三者慈爱入骨彻髓,四者为子求善婚娶,五者随时供给所须。”
什么意思呢?
所谓“一者制子不听为恶”,意思就是:父母要告诉和引导子女,不要随境所转地做恶事:正邪需要分得清,善恶要弄明白。回过头来,有人就会质疑:“法师,虽然你不是说‘不思善、不思恶’吗?”但是“不思善、不思恶”是不执着善、不执着恶,并不是让我们可以做恶而不行善。佛教徒需要引导自己的子女:不要去做坏事。
所谓“二者指授示其善处”,意思就是:我们需要引导指示子女应该做好事、做善事,应该利于他人、利于社会。我们做的事情,如果不利于他人,不利于社会,那么信仰就会被人诟病。记得我小的时候,有一个家庭,他对自己的孩子教育不好。不好到什么程度呢?大家用于吃水的井,那个孩子竟然往井里拉屎,激起了民愤,大家不但烦他,而且反感他,结果这个孩子后来夭折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