静波法师:佛教对家庭的看法第二十讲

于是有着彼此的守望。

因为很多牵挂和守望。比如说孩子出远门了,我们会有很多的惦念……所以家庭结构比较复杂,兄弟一大堆,有爷爷、奶奶、叔叔、大爷、姑姑,很多很多的家庭成员,过去是这样的。虽然大家彼此都不是很富裕,但是关系简单而亲切。那个时候的大家庭,彼此比较牵挂,亲情也比较厚重。只是现在简单了,只是一个孩子的独生子女,娇惯、任性,并且有棱角、有个性,这当然会影响孩子的将来,我们比较忧虑。虽然我们在自己家里是宠儿,但是到了社会谁会宠我们呢?这的确是一个问题。

大家庭里的孩子,会在家族中的伯伯、叔叔,或者周围的亲戚好友共同的关照下,平平安安、健健康康地成长。美国有一位思想家说:“拥有一个孩子,需要整个部落的协助。””

应该就是整个社会阳光互的帮忙和协助。还有一位思想家说:“一个人犯了错误,不单纯是他自己的责任,应该是整个社会的责任。”这应该就是周边环境的影响所致。虽然这个说法可能是对那个犯罪的人或者犯了错误的人的一种解脱,但是我们回过头来,比如说一个寺院的道风,一个环境的民风,的确是受到大家正面或者负面的影响。大家不努力,肯定是负面的多;大家努力了,肯定是正面的多,不要把责任推给别人,应该问自己:我做了什么?

我坚持认为,佛教徒只有坚持和维护了世俗谛上的正义,才是一种有良心的修行。这应该是人性良心的基础,当然不是坚持钻牛角尖。如果不承认这一点,那么信仰就是苍白的。如果我们要维持了世俗谛上的良心,那么就是维护了做人的良心的修福。如果内心不再纠结患得患失,那么就是历事炼心的不住修慧。佛教徒应该从遵守一个秩序规则开始,及至到了最后,依然是不可以越位。当然,我们需要考虑:我们在维护良心时应该采取的慈悲和智慧的内容,这是是需要考虑的。如果太过粗暴的,那么负面的东西比较多。如果我们太过文弱的,或者完全没有任何声音,那么不但起不到任何作用,甚至于对于良心是一种麻木……这是需要把握分寸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