也就是希望获得名闻利养。
过度的名闻利养是害人的。曾经有一位大德高僧,写过这样一句:“自古名利谁不爱,过分贪求是祸根。”这句话说得非常通透,至今都会记忆深刻。尤其是一个佛教徒,如果知道名利是个过程,知道名利的虚假不实,知道总有一天我们会向名利告别,那么我们对名利的追求和依赖,就应该是理性有度的。因为适当的名利或许可以滋养佛法传播的增上缘:居高声自远,当然不应该是盲目的、非理性的、极端的,所以又难免是可怕的。
据说某单位里的两个工作人员,一直斗来斗去,整来整去。直到有一天,他们都退休了,彼此看着对方,一个人叹了一口气,说:“我们至于吗?真的划不来。”另一个人也感慨地说:“是啊,我们实实在在不好意思,斗了那么久,最后还不都是退休了吗?”只有这个时候,他们才是理性的,只是假如让他们重新工作,或许他们还会继续勾心斗角下去。这应该是一种惯性,正是佛教所谓的我执导致的业力牵引,这就是人性。修行的过程,因为有了佛法,所以应该面对现实:反思、反省、改变,也就是重新做人的证明。
人性危险极端到了一定程度后,就会疯狂,就会失去人性。佛教的三恶道和六道轮回是如何产生的呢?不就是因为这样才产生的吗?如果人们早一天醒来,那么就不应该是这样的结果。虽然佛法说:法无定法,但是改变自己的执着又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啊?
这种人不是无欲,而是另一种更大的贪求,对此,需要从少欲点滴做起。
少欲就是很少的欲望,我们要减少自己的欲望,知足者常乐。
而无私者才能无畏。
无私的人才能真正无畏,怎么样才能无私?无我才能无私,无私才能无畏,只有无我才能无畏,有了我就没有办法不挂碍。老子说:“吾所以有大患者,为吾有身,及吾无身,吾有何患?”我有大患,为吾有身,我若无身,我何所惧?如果没有了对于我的执着,那么我还怕什么呢?回避或者逃避,就是因为有了对于这个身体的执着。可见,每个人都要明白,学佛并不是要把这个身体消灭掉,而是要把对于它的执着转化或者升华,要感悟它不是实在的,没有主宰性的。它只是一个存在的假相,只是变化的过程,只是一个工具……如此,无所谓得与失,所以我们就会少欲,少欲就会知足,知足就会常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