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此,佛教徒应当不断地积累,积累解脱的慈悲和智慧的资粮。佛教徒正是为了亡者助念的因缘,助成了彼此往生、解脱的福德因缘,增长了助念者和当事人的信心。
当事人需要有福德因缘。比如遇到大善知识,把自己的生命看得简单而不复杂,加上助念的人充满了慈悲和信心,于是这个功德将无比殊胜。自他二力因缘具足,必定往生。所谓阿弥陀佛的愿力,加上自己的信心的力量,加上助念的力量,各种各样的因缘和合,一定可以往生佛国净土。
作为亡者的功德福报也是非常重要的。
如果亡者没有这个福德因缘,那么恐怕我们给当事人念佛也是徒劳无益。虽然念佛总比不念好,但是却彼此没有相应和默契。我虽然经常强调:“临时抱佛脚,总比不抱好”,但是从未听闻过真正佛法的人,也是不能彼此互动的的感应和默契。即使阿弥陀佛有四十八大愿,也是爱莫能助,又怎么可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呢?
还有,我们的诚心以及修行的功夫,会随着我们参加助念的次数而增长,至于产生瑞相的比例应该是相应增加。
只是佛法还是需要强调,不要执着于所谓的瑞相。因为我们并不是单纯的为了瑞相才去助念的。否则,不是事与愿违,就是误入歧途。
如果我们坚信:每助念一次,就送了一位菩萨到西方极乐世界,那么自身的功夫自然也就越积累越深厚。
我们由此有了真正的功夫。什么叫修行呢?因为我们帮助别人难道不就是修行吗?助念的功德不就是修行的功德吗?所以我们能够完全拒绝帮助别人的助念吗?我们不希望是这样的。尤其是我们佛教徒之间,在有缘的前提下,总是需要帮忙送一程才好。因为将来别人会帮助我们,所以需要结缘。我们自己的善根、福德、因缘的资粮,也会随之而增加,信心也会越来越坚定,助念的时候也会更加地虔诚,更加地恳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