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二)旃遮女讥嫌清净
佛陀因为他的智慧和慈悲,他的弟子越来越多,外道和很多有其他信仰的人,于是乎心怀嫉妒、嗔恨,怎么办?他们就雇用了一位叫旃遮的妓女来讥嫌佛陀的清净。
★
《大明三藏法数》卷第二十六中说:
佛言往昔有佛,名尽胜如来,会中有两种比丘,一名无胜,一名常欢。
意思是:释迦牟尼佛说,过去世有一尊名叫尽胜的佛(也叫尽胜如来),他的僧团里面有两个比丘。这两个比丘非常有名,一个名叫无胜,另一个名叫常欢。
时波罗奈城,有大爱长者妇,名善幻。
意思是:当时波罗奈城中有一位大爱长者的夫人,名叫善幻。
所谓“长者妇”,就是长者的夫人,就是妻子。长者就是那些个富有、德高望重、而且护持佛法的人。
两种比丘往来其家,以为檀越。
意思是:这两个比丘经常去他家里。
他们为什么去他家里?因为大爱长者是护法居士,他家里物质丰富,有供养,所以这里边说“以为檀越”,把她当作佛教外护的人。这两个比丘要修道,固然需要有供养,衣食要解决,所以他们就把她当作了外护的施者。
无胜比丘为断漏故,供养无乏。
意思是:这个无胜比丘,因为他已经没有烦恼了,修行比较好,所以供养从来也不缺少。
这是一种因缘!一个居士可能认识两个师父,她对待这两个师父的态度会不尽相同,这就是因缘!不能强求一致,提倡平等,但因缘有别!所以说,这个居士可能有择法眼,她认为那个师父修行得要好一点,可能就供养他多一点;另一个师父差一点,她可能就供养的少一点。
或者有的居士眼神也不济,反而可能会把那个根本就不修行、胡来、胡闹的供养好一点,正如“和尚不作怪,没有人来拜”!这些在末法时代更是正常的事情……当然,在佛陀的那个正法期间,这样的事情相对而言,合理的成分比较多一些!
常欢比丘,结使未除,供养微薄。
意思是:那个叫常欢的比丘,他的烦恼、愚痴、无明相对没有得到解决,所以他的供养就比较少。
因为过去的出家人是完全靠在家人供养的,离开了在家人的供养没有办法生存!今天的出家人或许会好一些,尤其是佛教传入中国,因为历史上灭佛的原因,禅师躲进深山,农禅并重……没有延续托钵乞食的传统,偶尔回忆展示一下无可厚非,只是有人故意以此获取别人的眼球,别有用心,应该说是不正常的……
现实社会,经济发展,寺院的基本生存,一般不会有问题!当然,发展不均衡。非法活动的影响、过度商业化倾向,也在自觉不自觉地影响合法宗教信仰的走势和形象……应当引起全社会的重视!毕竟宗教是非常复杂的社会现象!真伪、正邪的问题,总是同信与不信密切相关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