静波法师:缘聚则生,缘散则灭

如此看来,这样重的伤害,这样可怕的结果,对于我们每一个佛教徒来讲,不可不慎重,不可不警醒。


尤其是出家人,因为作为人天师表,作为在家信众的依止、佛法的善知识,我们不能不警醒,也不能不慎重。所以我们首先要做到;我们做到了,才可能影响而不是决定别人的信心。


今天我们在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,觉得很伤感,也很尴尬。为什么呢?因为很多时候在家信徒的错误,个人认为,应该有我们出家人的责任。如果在家信徒邪知邪见,那么就是我们有责任;如果在家信徒正信正行,那么就是我们的欣慰。这是我们应该具备的心行。


所以有智慧的人,一定要善加看管我们的五根,不要让它随波逐流,去追逐色声香味触外在的一切诱惑。


在《维摩诘所说经注》一书中,有这样的一句话:“机神微动,则心有所属。”也就是说,我们的眼耳鼻舌身五根,对着色声香味触五尘,如果它们之间没有识在起作用,根本不会发动,当然不会造业,更不会执着。根、境之间有一个媒介,那就是识。眼耳鼻舌身是根,色声香味触是尘,眼识、耳识、鼻识、舌识、身识是识。因为根和境中间如果少了识,它们就不会生起作用,所以这是一个缘起法的过程。


这个识就代表我们的心,如果根、境、识一旦缘聚,就会有一个结果。缘聚则生,缘散则灭。如果我们知道这样一个结果,那么怎么办呢?我们可以让这个缘起不成立,即不再面对外在的诱惑,不去那个花花绿绿的境界中迷失,不去眼花缭乱地造业。因为我们禁不住诱惑,所以要么我们就不去思惟,要么去观照它如幻如化的不真实。当然,这应是智慧,是不容易很快做到的。


因为人都常常随境所转,就是说,不管我们愿不愿意,几乎都是随境所转。这个时候,如果我们知道了这样一个缘起法的过程,那么增加一个条件或减少一个条件,其结果是不同的。如此,我们就会在面对缘起法上,要么就减少,要么就增加,要么就透视,但我们的根本目的在于不再执着,我们心里从而不再纠缠纠结,应该是自在的。如果能够这样地把握,那么我们就是成功的佛教徒。虽然不可能马上做到,但是我们可以循序渐进地历事炼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