静波法师:慈能与乐,悲能拔苦

图片

有的人说,“这个人我不喜欢”,“这个地方我不喜欢”,“这个时候我不喜欢”;有的人,总认为自己才是对的,别人所说的都是错的。


我在此还是要重复佛陀在《佛说维摩诘经》等佛说的经典里提醒我们的:依法不依人!不是依人不依法。这一点请大家务必要理性,并不是我坐在这里要搞什么个人崇拜,那没有任何意义!因为良知和责任,所以我们都很累;如果什么时候大家都尊重我们,那么恐怕我们会更累?这是信仰者要注意的事情。

图片

因为这样的原因,所以常与人争论。


这样的人,经常会同别人争论,非常偏激,否定一切,谁都不信,最后请问谁还相信我们的信仰呢?没有人会相信我们!当然最好的答案是信佛。可是信佛不应该是一种回答和招牌,也不应该是一种点缀和装饰,绝不应该是这样的。它应该是我们的语言和行为的有效结合。


于是就生起了嗔恚。


如果愤愤不平,心里消化不良,会伤害了谁呢?实在是伤害了自己,也伤害了佛教信仰。因为经常愤世嫉俗,否定一切,最后我们也就没有学习佛陀正法;如果再让别人来恭敬、供养我们,这个结果更是非常不靠谱;所以要注意到这样的情况。针对于此,慈悲观就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。

图片

慈悲观又称慈心观,也叫悲悯观,可以对治众生嗔恚的心理,且佛教以慈悲为怀。这是一句人人都知道的口头禅。


我们经常所说的慈悲就应该是:慈能与乐,悲能拔苦;梁启超先生是一个佛教徒,他的理解是:与人同喜,与人同忧。我们能够做到吗?几乎是做不到的。看见弱者,我们恐怕会同情;看见强者,恐怕我们不会随喜,也不会赞叹,我们经常会有这样的情绪和心理。


与人同喜,与人同忧,而与人同忧的事情,我们也往往做不来。所以佛教的慈悲观一般只是停留在口头上而已。有人一看到别人优秀,心理就不能平衡,怎么样呢?造人家的是非,说人家的坏话,拿自己的优点比别人的缺点;人家真的不如自己,又非常鄙视,瞧不起人家,我慢,这些就是我们现实中的执着情绪。

图片

慈悲的定义就是拔众生苦,给众生乐。一切佛法如果离开了慈悲,就是魔法。


因为我们的慈悲是一种方法,通过慈悲我们能够“上求佛道,下化众生”,那就是自利利他、利他自利,那就是菩提心。


慈悲就是佛性,就是智慧。


什么叫佛性?就是觉性、空性,就是不执着。为什么慈悲叫智慧慈悲呢?因为同体大悲,无缘大慈。所谓“同体”、“无缘”就是智慧,如果没有智慧,我们的慈悲只能是善良,一定是局限的。


我们经常会发现佛教徒三个一帮、两个一伙,说“我们有缘”,毫无疑问,他的意思是与其他人就是没有缘。这不是慈悲,只能是物以类聚,只能是信佛的借口;因为真正的慈悲是平等的。而我们现在不平等,有问题,所以要去改变自己心里的执着和障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