静波法师:从《心经》、《普门品》到《大悲咒》感悟 人生 第五十一讲

“只有这样,才能够以身作则,感化他人。”

因为为人师表,所以需要以身作则。只有自己做到了,才能理直气壮。如果自己做不到,那么说什么都没有用。我们的佛教徒面临着这样的尴尬局面,无论是家庭、社会、单位,还是佛教界自身,我们都应该有以身作则的表现。
“如果感化他人,那么首先是知道惭愧、常常忏悔。”
我们自己要惭愧:“这件事儿我对不起别人、对不起自己。”对不起自己什么呢?我们的言行不但和信仰不相吻合了,而且“过去我做的一切错事,都要君子不二过,下次不再做。”只有这样,才能感化别人,才能拥有感化他人的能力。
“惭愧是因为自己做得不够好,希望能够做得更好,做得更努力;忏悔是因为自己知道自己有做错的地方,提醒以后不要再犯这样的错误。就个人而言,应该是以佛法的智慧和慈悲感化自己、改变自己、调柔自己、劝勉自己、反省自己。经常会为自己所知道的不多、所学有限,不能为社会做更多的付出、奉献而惭愧。”
这就是反省:我知道的不多,我学的不多,我说服不了别人,我不好意思,我能力有限。现在,很多人自己什么都不做,看到别人做了还要闹心。我们的一个佛教徒,捐了佛像之后向我诉苦。他本来发心做了一尊佛像,寺院里的师父们,包括我们,看那尊佛像都很庄严,只是有人吓唬她:“你做这尊佛像不好,你有业障……”于是害怕了,谁不愿意把好事做圆满呢?这种吓唬别人的人非常阴险、可怕。阴险、可怕在哪里呢?